从产品竞争到架构博弈,汇川技术正在转舵
过去二十年,中国工业自动化的竞争逻辑一直围绕“产品”展开:谁的伺服更稳、谁的 PLC 更快、谁的变频器更可靠、谁的机器人更便宜。但这种竞争态势在过去三年里,随着产业链加速国产化、多行业产线复杂度上升、智能制造真正进入“第二阶段”(从自动化到智能化),一个趋势正在不可逆转地显现:自动化企业之间的竞争,正在从产品竞争走向架构竞争。
因为用户的需求正在发生根本变化:
?
他们不只是要一个 PLC,还要一条稳定可复制的产线
? ? ?
他们不只是要一套机器人,还要能持续优化的工艺
? ? ?
他们不只是要一堆数据,还要能深度理解工艺的模型
? ? ?
他们不只是要“自动化”,还要“智能化的工厂能力”
?
当需求从“技术点”变成“体系能力”,企业就必须从“卖产品”走向“构建架构”。其实,外资巨头早在十年前就完成结构升级:西门子从 TIA 开始构筑生态;施耐德靠 EcoStruxure 统领软硬件;罗克韦尔收购软件与工艺公司补齐架构能力。
国产自动化,直到今天仍大多停留在产品做得好、工程交付能做、方案能堆出来。但缺乏真正能跨行业、能复用、能持续升级、能推动产业走向智能时代的“体系化工业架构”。而在 11 月 13 日,汇川技术(后称:汇川)选择在苏州,用一场名字看似普通的发布会,用“解决方案竞争力”作为入口,却向行业第一次清晰亮出自己的“工业智能底座”。

解构汇川的“三纵四横”
一套完整的工业智能新体系
如果只是看发布会的五个演讲主题,显然会低估这场活动的含金量。它们不是并列关系,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件事进行拆解:如何构建一套能够支撑未来智能制造的工业架构。其中,设备智能 → 产线智能 → 工厂智能的三层纵向架构体系形成主线,而工艺、软件、数据、AI的四项产业能力则横贯其间,把整个体系连结为一个可演进的整体,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汇川的“三纵四横”架构。
下面,我们用最行业化的方式替大家详细拆解汇川本次发布的架构体系。
1、设备层:自动化正在走向“智能体”,毫秒级数据是汇川最重要的底气
先来看看设备层,汇川试图发力的重点并非继续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性能,而是推动设备本身从“被动执行”迈向“具备感知与决策能力的智能体”。这种转变的背后,是对工业数据传输方式的重新理解。自动化设备要想真正参与工艺优化,必须突破过去通过层级网络获取秒级数据所带来的观测盲区,而毫秒级数据正是形成工艺理解和工艺优化能力的基础。

在这种“智能体”逻辑下,不得不提到汇川的工业无线。在今年上海工博会上,汇川首次体系化展示了 INO AIR 全球工业无线同步运控方案,1 ms 通讯周期、1 μs 同步抖动、99.9999% 可靠性,已在无线贴标机等场景中完成稳定验证。这样的参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新通信方式”,而是在架构层面重新定义设备边界的技术基础之一。
那么,当数据维度、传输方式和采集方式发生变化后,控制系统、视觉系统与边缘AI的关系随之重构,它们不再是简单的“外挂式组合”,而是以控制器为中心统一调度和理解工艺意图的融合体系。在这种结构下,设备才能实现参数自调节、路径自适应、边缘小模型推理等能力,具备向智能体演进的必要条件。
2、产线层:将工程经验转化为可复用、可演化的“产线操作系统”
我们知道,产线层是智能制造价值的主要承载体,产线越复杂,工艺越富差异,企业越需要一种能稳定复用的方法论。而传统工程模式往往人依附系统、经验依附人员,方案复制困难、交付成本高昂、质量难以稳定。在这一层,汇川把自身多年的工程经验方法化,并提出以“两提四节双安全”(两提:提升生产效率、提升产品品质;四节:节约材料、节约人力、节约空间、节省能耗;双安全:保障客户资产安全、守护员工生命安全)为目标的产线结构,使复杂产线可以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拆解、建模、仿真与优化。

更重要的是,汇川推出的 InoQuickPro也是一个让产线方案真正具备“产品属性”的平台。通俗来说,InoQuickPro的作用在于把工艺参数、设备模型、仿真环境、控制逻辑和上层调度等要素统一纳入同一平台,使工程师能够像使用积木一样构建并复用产线模块。模块化的设计不意味着把所有复杂性掩盖,而是使复杂性有序化,并在平台内部形成结构化呈现。通过这种方式,产线不再依赖某个关键工程师的经验,而成为可规模化交付、可持续迭代的体系能力。
而且,数字孪生与工艺算法为这一层进一步提供了双驱动:仿真让产线在构建之前就能被验证,工艺算法让产线具备持续优化的能力。汇川在这一层强调的小模型并不是简单的轻量版 AI,而是结合具体工艺场景、能够快速收敛的专业模型,适合在工业环境中以低成本部署。
3、工厂层:构建下一代工厂架构,让 AI、工艺知识和统一数据成为底层资产
基于设备与产线智能化的基础,在工厂级架构中,汇川想做的是构建“统一的工厂语义体系”和“工厂级的优化能力”。工厂层最大的挑战不是设备数量多,而是工艺复杂度高、系统分割严重、数据语义不一致,而这些都使智能化难以真正落地。

为解决这些问题,汇川提出了工厂级数据模型、工艺知识库以及面向资源优化的工厂级 AI。这些不是单点能力,而是构成未来工厂智能的“知识基础”。它们让工厂能够用一致的语言描述设备行为、工艺需求和资源约束,使整个工厂能够在统一模型下进行优化调度。
这一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,它通过闭环数据与策略下发,与产线和设备形成连续循环。设备提供细粒度数据,产线形成可调节的执行结构,工厂负责全局协调与优化。三者以同一种工艺语义和数据模型互通,这是架构能够成立的关键。
回归本质
汇川的“三纵四横”有没有竞争力?
在说清楚架构后,那各位可能就会提出疑问,汇川是讲故事还是确有竞争力?那我们也带大家捋一捋这里面的逻辑。
从客观视角看,一套工业架构能否成立,取决于三件事:它能否解释未来趋势、能否跨场景复用、能否把工程从经验体系带向模型体系。汇川的这套结构之所以值得关注,正是因为它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有相对完整的表达。
先看“三纵”是否形成闭环。设备层强调智能体化,依托毫秒级数据、无线同步和边缘推理,让工艺行为可观测、可建模;产线层依托 InoQuickPro,使复杂工艺被拆解为可复用的结构,让产线能以“产品方式”构建;工厂层通过数据模型和优化能力,把全局资源整合为可执行的策略。三层不是上下级,而是递进关系:设备让工艺透明化,产线让工艺结构化,工厂让工艺优化成为可能。
我们再看“四横”是否真正具备复用性。工艺、软件、数据、AI 四项能力如果只是堆在一起,就是技术清单;只有贯穿三层,才能成为体系能力。从发布会展示看,这四项能力已具备初步结构化特征:设备提供高分辨率数据,平台负责工艺建模,工厂端承载语义与策略,AI 小模型在微场景快速收敛。这种组合方式更接近体系,而非阶段性试验。
最后是改变方案的生产方式,架构的意义在于把隐性经验变成显性结构,使方案具备可复用、可预测、可迭代的特征。InoQuickPro 的出现,表明汇川正尝试用模型体系取代经验体系;毫秒数据、无线能力、工艺原语、小模型,则共同构成这种体系的技术基础。
那么汇川是在讲故事还是确有竞争力,大家心中应该已有定数。

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是另外一点,汇川的“三纵四横”其实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现实的问题,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抛出的一个问题:国产自动化能否构建一套可持续生成方案的工业底座?
在这件事上,汇川目前所呈现出的不是完美的终局,而是具有明显竞争力的结构:逻辑性强、层级明确、能力相互闭环,并且已经在多个实际场景中被验证。因此也可见,“三纵四横”是否有竞争力的答案并不复杂,它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框架,而是可以落地、可复用、能支撑未来演进的架构体系。
自动化的下半场已经揭幕
智能制造进入新周期
综合来看,汇川这场发布会也展示了不少的场景方案,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架构层面的公开化。新架构的出现,使设备能力不再是点状突破,而能被组织成可复用的模块;使产线的迭代从一次性交付转向持续优化;使工厂的智能化从局部试点走向整体模型。更重要的是,它让工艺知识具备了沉淀路径,让软件开始成为工业系统的主导力量。对于国产自动化,这意味着行业正在从“项目能力”迈向“体系能力”。未来的竞争不再停留在硬件指标的改进,而是围绕谁能把工艺模型化、把数据结构化、把智能机制化。没有架构,就没有持续迭代;没有体系,就无法跨行业复制;没有工艺模型,就无法真正进入智能制造的主赛道。
汇川选择在此时把“三纵四横”完整呈现也代表了,国产自动化企业正在从产品竞争走向体系竞争,从工程经验走向架构治理,从单点突破走向全栈融合。无论外界如何评价,这套架构的出现已经代表一个新的行业阶段正在成形——一个以工艺为核心、以软件为骨架、以智能为驱动的中国智能制造新周期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