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险应更好守护长寿生活
《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》近日正式发布,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。生命表看似专业,却与亿万家庭的利益保障密切相关,是人身险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,也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支撑。其更新不仅意味着技术的进步,更折射出人口结构和长寿趋势的深刻变化,对行业发展逻辑产生直接影响。
与前三套相比,最新发布的生命表实现了行业数据的全面覆盖,数据处理效率显著提升,并首次引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,使死亡率和寿命预期的刻画更加科学精细。这一变化标志着人身险行业经过多年积累,正从依赖估算走向依托真实数据,行业对生命规律的理解更趋准确。
新发布的生命表勾勒出一个更加明晰的事实,我国正全面走向长寿时代。死亡率普遍下降、预期寿命持续延长,这意味着我国医疗条件不断改善,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。但长寿同时带来的养老支付周期拉长、慢病和失能风险上升等挑战,对保险资金的长期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,也使家庭在应对健康和养老风险时更需要科学的保障规划。
生命表的更新并非行业内部的技术性事件,而是长寿时代推动寿险业转型的重要节点。近年来,重疾险销售下滑、寿险市场缺乏真正的拳头型产品,一些公司陷入价格竞争和手续费竞争的困境。监管部门推进费率报行合一后,行业竞争从以销售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精算能力、风险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为核心。在此背景下,第四套生命表为行业重构产品体系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。只有建立在真实生命规律之上的产品,才能具备长期可持续性,也更能回应群众多层次保障需求。
生命表的发布将直接影响产品价格结构。死亡率下降将推动死亡给付类产品具备降价空间,而寿命延长会推动年金、养老险等生存给付类产品成本上升。但比价格变化更重要的是,生命表对行业产品研发逻辑的重塑。长寿时代意味着慢病管理、康复护理、长期照护等需求快速增长。保险公司需要将“保险+健康管理”“保险+养老服务”纳入整体解决方案,并进一步探索高龄群体和带病群体的差异化产品创新,让更多长期未被充分覆盖的人群得到有效保障。
此次监管部门同步发布的配套通知,明确生命表在费率厘定、责任准备金评估和红利分配中的使用要求,建立严格的回溯机制,进一步强化精算人员及董事会在定价和风险计量中的责任。这些制度安排推动行业治理更加规范科学,有助于防范长期风险,提升产品保障的可持续性。
从宏观视角看,生命表的更新正在促使行业重新理解自身职责。保险不只是事后赔付,更是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治理;也不只是商业工具,更是国家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力量。站在新的起点上,人身险行业需要提升数据治理水平,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,加快健康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,并把产品创新重点放在高龄、带病等具有现实需求的群体身上,让长寿时代的挑战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保障增量。
生命表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质量的改善期待。把握住这一契机,人身险行业完全有能力在长寿时代实现更高质量发展,为人民群众托稳长寿生活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保险力量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